下册信陵君窃符救赵·示例之二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推荐度
个人格式示例
推荐度
廉洁谈话记录内容示例
推荐度
公租房申请书示例
推荐度
微信名字微信昵称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下册 信陵君窃符救赵· 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 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duó),估计。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
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 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 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
【下册 信陵君窃符救赵· 示例之二】相关文章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示例08-01
下册 信陵君窃符救赵· 示例之一08-02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08-02
下册 屈原(节选)· 示例之二08-02
下册 《指南录》后序· 示例之二08-02
下册 词两首· 示例之二08-02
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 示例之二08-02
下册 六国论· 示例之二08-02
下册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导示例之二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