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
推荐度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推荐度
优秀的说课稿
推荐度
去年的树说课稿
推荐度
《螃蟹歌》的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减肥人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欢迎阅读,减肥人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点击浏览该文件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2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
第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2、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圈画出歌会的形式。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云南美》。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设计目的播放视频,再现云南歌会的场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出示目标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2、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三、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迤西 蹲踞 情歌酬和 凹处 譬喻
柞木林 花冠 土坎 箍桶
2、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 ,原名 ,评价 。
3、思考题看到题目《云南的歌会》你能不能试着猜想或是推测一下文章的内容,作者会写些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主题?请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发挥你的创造力吧!
同学们的猜想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在尝试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度课文,揣摩一下作者是怎样构思文章的?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构思这篇文章的,比较一下自己与作者的哪些构思是吻合的,哪些构思是自己想到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哪些构思是自己没想到的,它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由此确立出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概括作者描写的云南歌会的形式及其特点,人物的特点及文章的主题。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练习设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尝试猜想课文内容,尝试猜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设计文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尝试猜想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形成比较,学生会自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文章,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有疑而问,思考更加深入。,尝试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整体感知
(一)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概括它们的内容及其特点。
学生带着问题用圈点法,抓住文章中的提示性信息,默读课文,讨论答案。由于概括内容的方法,初三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让他们在比较中提炼出最简洁的答案,并叙述一下概括的方法及注意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一部分(第1--3段)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第5段)春寨传歌
五、局部赏析
1、精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圈点法,圈画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并通过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有关人物描写的语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从而分析出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分析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归纳不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句子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出可以通过描写方法,修饰词的运用,叠词的运用等方法进行分析。
在分析环境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时,教师可以点拨环境描写都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吗?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后,发现第三段有大段的环境描写,自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三段为什么用大段的环境描写,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有学生运用圈点法,圈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通过诵读品味,反复朗读品味出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教师此时可以适当引导,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重点写,强调环境,环境起到什么作用呢?在教师的一再点拨下,有的同学能想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想要强调环境的作用,所以作者重点描写了环境。
设计目的通过圈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锻炼了他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落实了目标二,渗透了目标三。
六、拓展迁移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已经能理解到云南的歌会是自然地,淳朴的,有活力的,理解到正是这方自然的,淳朴的,有活力的水土养育了这方自然的,淳朴的,有活力的人,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种自然的,淳朴的,有活力的本色生命的艺术表现形式,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们会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安塞腰鼓》,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等,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一些例子,增加学生的阅历。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泥土的芳香,感谢沈从文笔下的这些鲜活的生命,让我们重温生命那最初的律动,他本来跳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构建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开拓着我们的精神视野,我们一定要不断的传承下去,让它不断发扬光大。
拓展迁移的环节是走出文本的过程,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完成目标三。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对课堂内容的猜想,并深入文本进行学习,探讨,你收获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感触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尝试猜想,通过与作者的构思比较得出本节课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启发他们提出新问题,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
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
三、说教法
1、整体感知文章
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2、品读文章
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兴趣的。小到一个词汇,大到文章的结构、写法和内容。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3、写法探究
点面结合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细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动静结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四、说拓展
作者抓住了云南民族的特点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幅多彩的风景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有许多独特的风景画,沧州是有名的旅游城市,请大家为我们的嘉宾描绘一幅民俗画。
这个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生活之美,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在开发我们身边的校本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4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评价五个部分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对艺术的品味与赞美。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理感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 品味和赞美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和热爱生活。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1)“山路对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
(2)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优美自然的语言特色。
2、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合作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曲子引入课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爱慕之情,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板书)
2.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板书关键词)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三 )主题探讨,突破难点(15分钟)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对歌”中唱歌人的外貌美和“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进而理解主题。
1.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当地人物、特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对歌”这个片断中对歌女子的外貌描写“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自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明确,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她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是一种静态地外貌描写。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分析三丈来长(想一想,用数学知识来折算成米,有十多米长了,相当于我们的三层教学楼。)这说明对歌女子活力四射,胆子够大,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云南人民的尊重和赞美。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吧。
2.我再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两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的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 四)巩固扩展 (5分钟)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即兴演唱,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及生活的热爱。
( 五)归纳小结 (1分钟)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学习本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作业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节日,对家乡的某一民俗活动进行描写,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体现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人及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考虑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其实,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所以,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我的说课就此结束。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本文的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3、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江南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教学难点
1、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说教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1、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2、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开课激趣,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 走近沈从文
沈从文( 1902 -1988)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介绍作者,了解文章写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边听边想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自主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三个场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自主探究后明确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合作探究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后明确(合作中教师巡视、指导。)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自主探究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 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力求调动学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自主探究后明确
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
①云南民歌内容其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②云南民歌艺术形式它融民间诗歌、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为一体。③云南民歌艺术地位它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4、 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后学生点评。(指导学生热情洋溢地读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合作探究
(1)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合作探究后明确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5、指名朗读第五段,自主探究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刻画“金满斗会”的情景?“金满斗会”的演唱方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自主探究后明确
从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 、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等方面刻画。
方式每桌各自轮流低唱,唱和相续。
内容《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
(五)拓展延伸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这个地区有哪些民风民俗?
(答案可以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致分析、体味,有理有据。)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对课文学习进行延伸拓展学习,并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六) 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一定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要树立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学习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七) 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民歌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板书设计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
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哪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
四、学法指导
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
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
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
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不再一味听老师讲,机械记书本内容,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悟文章的情趣。我设计四大教学板块:“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四步由课外引入到课内,由课内延伸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
2、了解作者、作品、风格。
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一)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一板块主要是检查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认识作者,沈从文,初步了解沈从文的作品特点和他的文学成就。
(二) 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以达到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云南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云南的歌会。
(三)细说歌会
这一板块主要是对文本的探究,通过三读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每个歌会形式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通过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并谈谈喜欢的原因。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对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合作探究。对文本细读我用一个问题牵动学生阅读,防止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破坏文本整体的美,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8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9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教师学唱 听歌蓄情 民歌欣赏 个性表达 情景烘托法 情感体验法 5分钟 (口头)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本互 正音识字 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 朗读法 10分钟 引导归纳 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 圈点批注法 概括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生互动,品 引导讨论 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20分钟 点拨归纳 探究,感受风情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歌词示范 能力迁移 鼓励点评 个性表达 启发法 模仿法 10分钟 (书面)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0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三、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陈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四、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陈老师自身语文功底好,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开设公开课并非为了一决高下,比出个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搭建平台,开展教学研讨,通过这么一个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即使公开课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恰恰是一件好事,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任何一堂公开课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 108-01
初中语文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教案03-13
云南导游词10-26
论云南影视的历史与现状01-08
云南大理古城的导游词07-08
《理想》的说课稿08-14
云南地方农业文献的开发与利用05-25
【精选】游云南的作文合集6篇04-13
实用的云南民族村作文4篇04-12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