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刚出舱说了句13年前一样的话的简单介绍
7月4日翟志刚出舱说了句13年前一样的话,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出舱任务。这是时隔13年后翟志刚出舱说了句13年前一样的话,中国人在太空留下“中国足迹”,也是航天员刘伯明第二次执行出舱任务。
13年前,刘伯明在“神七”出舱时曾遇险,他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中国人第一次出舱行走是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原计划,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要完成中国人太空行走的任务。,到了该出舱的时间,翟志刚和刘伯明用尽全力却打不开舱门。
在那个时候,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如果舱门打不开,出舱行走的核心任务就无法达成。关键时刻,刘伯明急中生智,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二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
,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却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此时,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是先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航天员面临艰难的抉择。斟酌了一会儿,翟志刚和刘伯明决定继续出舱。他们改变了出舱程序,先展示国旗。
刘伯明回忆,当时已做好牺牲准备“我们就是要展示五星红旗,证明我们来过翟志刚出舱说了句13年前一样的话!”
所幸,最终经过排查,轨道舱火警为误报。神舟七号出舱行走任务圆满成功。
2008年“神舟七号”飞天时,中国尚处于载人航天的快速突破阶段,两名航天员仅进行了16分钟的出舱行走任务,而处于辅助位置的刘伯明仅头部和手部出舱。13年后,当刘伯明第二次登上太空时,他终于看清楚了太空的全貌,还发出了“哇,这外面太漂亮了”的由衷赞叹。
从出舱遇险情,到如今顺利出舱,凝聚着“许许多多航天人的努力”。这背后,是成熟的天宫空间站、新一代舱外服、天链中继卫星通信系统、机械臂等一系列顶级技术的支持。
除了看清楚太空的全貌外,这也是刘伯明穿上中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2008年那次太空漫步时,承担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飞天”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而当时承担辅助任务的刘伯明穿的是俄制“海鹰”舱外航天服。
其实,舱外航天服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服装,而是一个浓缩型的载人航天器,有着超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航天员离开空间站进入太空,面临200多摄氏度的温差、空间辐射等一系列考验。航天员进入太空前,要从里到外穿上出舱内衣、液冷服、舱外航天服。其中,液冷服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全身上下全是细密的小孔,供42根液冷管路线均匀穿过,全身上下铺设100米左右。穿上航天服之后,航天员还要进行大流量的冲洗及吸氧、排氮等步骤。虽然舱外航天服重达130公斤,但穿脱起来极其方便快捷。一般情况下,受试人员穿脱只需要三到五分钟。
经过13年的科学研究,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比第一代适体性更强。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室主任、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介绍,此次服装自主工作时间可以长达八个小时。第一代航天服适合一米六五到一米八的人穿着。经过改进之后,第二代航天服可以满足了一个一米六到一米八的人穿着使用,比第一代适体性越好,活动性有了更好的保障,宇航员穿着它工作起来更轻松。,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背后多了一面五星红旗。
“神十二”和“神七”饮食方便有区别吗?
据悉,“神七”航天员携带中药上天,供航天员在飞行期间服用。“神七”的饮食还配备了含有各种作料的调味包,航天员有7大类、近80种食品可选。
而“神十二”航天员食品有120余种,食品种类提升了近一半。菜品按照航天员喜好定制,一星期不重样。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和折叠桌,配置了微波炉,食品加热手段比以往有很大提高,方便航天员随时吃热乎饭。
“神十二”任务和“神七”任务相比,出舱活动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舱主要是验证舱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来,进行较为简单的舱外作业,出舱时间约为16分钟。而“神十二”任务计划要执行两次出舱任务作业,7月4日出舱作业长达7小时之久,需要航天员具备强健的体魄、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
据刘伯明介绍,“神十二”出舱作业第一个难点是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二号飞船进行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需要马不停蹄地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航天员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太空环境,完成拆盖板、将货包取放归位等任务。
,“神十二”出舱还有一项重点任务是进行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而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则需要两名航天员配合,两人共同到作业点完成任务。,此次出舱作业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7月4日8时11分,当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半个身子探出舱门,蓝色地球出现在眼前,刘伯明直呼“哇,这太漂亮了”“老亮了”。
有网友称“刘伯明是第一个把东北话带上太空的人翟志刚出舱说了句13年前一样的话!老铁可可爱爱!”,还有网友称之为“这是东北话高光时刻”“美得暴露了乡音”。
当刘伯明、汤洪波协同完成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抬升操作后,刘伯明把自己的头盔相机对准地球并解说,“现在有白云朵朵,还有成片的,像海洋一样的(画面)”“跟随我的步伐,一起自由地飞翔吧”。
这一幕逗笑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内的工作人员。有网友调侃称“你的太空导游刘伯明已上线”“给刘导游刷火箭”。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农民家庭。很多人不知道,刘伯明曾在读高一时因家境贫寒而短暂辍学,到附近砖厂打工。后来又回到依安县第一中学读书。从那以后,刘伯明读书更用功了。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坚韧的毅力。1998年,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航天员这个职业,看起来光鲜,实际上却要“吃尽苦头”,要接受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各种极限训练。身体方面,比如模拟失重环境的水下训练,一做就是连续几个小时,刘伯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每次从水里出来后,累的只想睡觉,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要是没有坚定信念的支撑,真的很难坚持下来。”心理方面,比如“寂静与孤独训练”,航天员会被独自关进一个绝对安静无声的小房间里,完全与世隔绝,在连续好几天的时间里,需要抵抗完全的孤独,抵抗焦虑、烦躁等各种极端的负面情绪,还要完成各种高强度操作训练。
对于这些如此辛苦的训练,刘伯明却淡定地说“训练是很苦,但我能吃这个苦!”因为在他心里,装的早已不是一个人的太空梦。在一次采访中,刘伯明曾说“在太空中,人的身体会失重,但人的心不会失重,祖国两个字,始终记在心里,当在太空中‘路过’祖国上方时,心里总是会特别的激动和兴奋。”
从中国人太空漫步,到中国空间站出舱活动。
从“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到“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感叹语变了,逐梦苍穹的雄心没变;执行的任务变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决心没变。
跨越13年,从容自信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是无数航天人的志气和豪情!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环球网、北京日报、楚天都市报等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上官河
本文地址
http://www.diemang.com/post/82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