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是什么意思简短(地球村的意思解释)
地球村(The Global Village)”这个词是由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的。当时,在其提出这一理论的社会背景之下,鲜有人能准确理解与描述这个词语所展现的世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进程开启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个概念所表现的世界发展大趋势。现如今,我们已经适应了这一发展的大环境 ,我们的存在再也不能离开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正如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一版序言中写的那样
“经过三千年专业分工的爆炸性增长以后,经历了由于肢体的技术性延伸而日益加剧的专业化和异化以后,我们这个世界由于戏剧性的逆向变化而收缩变小了。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技术的演进与变革正是地球村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而麦克卢汉也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称之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生产的环境。人类虽然不会明显地感受到激进的变化,但经年累月,我们生存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们时常会发出感叹——“世界真小”。
“地球村”提出的背景
“地球村”的提出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在“地球村”说法被提出的时代,电力技术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和主导,而当下互联网的席卷之势使得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网络的介入。“地球村”所描绘的场景因新技术的加入而不断繁衍裂变,世界各地都因互联网的存在而触手可及,各种文化和文明也在互联网这一载体中产生碰撞重塑,这也使得在互联网语境下探讨文化的交融和冲突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全球的网民人数已达到32亿,地球上接近一半人口都被卷入互联网的浪潮中,人们对互联网的思考也逐渐转变,沉浸于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优势之余,也应当看到我们的生活由于互联网的介入而产生的其他效应。互联网语境之下的“地球村”似乎是我们理想中的完美世界。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网络接入者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感应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在感知层面上不断加强。,接入互联网需要知识和经济的双重成本。一项技术诞生以后,不管它的最初目的如何,往往因为社会的需要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变化。
“地球村”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地球村”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全球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资本跨越任何障碍的自由流动,在全球化的生产消费活动形式的背后,是全球化的经济实质,即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所有的全球性的生产消费活动都附着在全球化的资本运动之上。
大规模全球资本运动的最大受益者是西方的资本集团,占用全球优势资源及全球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全球化下的世界被分为“中心”与“边缘”,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资本循环中被掠夺和剥削,社会结构被严重分化,处于全球贸易体系分工的底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的陷阱”。发达国际又以媒介为助力,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信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市场。它们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也蚕食了其他国家本土的文化工业,并且因其文化输出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乃至时尚、风格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化将是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差异仍然是引起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并且传播全球化更加剧了文化的碰撞与文化的冲突,尤其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影响渊远广泛的国家或地区,跨文化的传播也必然引起更强烈的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抗和抗争。在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的适应性却使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单向性”和“同质化”的趋向,即强势文化单向地流向弱势文化,而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侵入和渗透下,不得不认同和接受强势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等,以适应强势文化主宰的社会系统,因而出现弱势文化的特质逐渐与强势文化趋同的现象。
传播全球化增强的文化同质化趋势,不仅容易削弱文化的自主能力,还将使各国或各民族的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产生紧张和断裂。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常常表现为主文化在一定层面失去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心理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文化将成为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主文化产生疑惑和排斥,在内部削弱社会文化结构中主文化的权威,从而,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断裂的危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张,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东方人群的社会化过程正在转向西方的思维模式。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中,有许多东方人都意识到他们比一些西方人更强烈地持有西方的价值观。而从根本上讲,由于西方文化更加符合全人类的认知共性,才导致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大量地被东方人所认同的现象。
信息时代的隐私保护
在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服务看似免费,但在获取免费服务时所需要的姓名、地址、电话甚至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却成为十分具有价值的“代价”。除了个人信息,互联网还会准确地记录出网民的浏览记录、消费记录等行为习惯,从而建立及庞大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进行十分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等一系列商业行为。所谓“精准投放”,是否侵犯了公民隐私,是否触及了法律规范,事实上目前似乎处在一个空白地带。
在公民隐私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有许多互联网消费者选择了在互联网使用和消费的过程中,对于可能造成个人信息伤害进行选择性的回避,甚至有一些民间团体倡导不使用网络回归一个世纪以前的生活。
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一味地躲避绝对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应有态度。困境始终存在,面对互联网庞大的技术鸿沟,普通公民很难以积极的方式对抗互联网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努力也总是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遮蔽,这一情况的好转就有赖于人类文明本身的进步了。所以说,全球化的进程在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思维、习惯、制度等。因而,对付全球化的最好办法不是别的就是适应,否则就像那些在物种进化中抵制适应的生物一样,适者生存,不适者可能变成当代的“活化石”,发现他们自己很难生存下去。
作为全球公民中的一份子,互联网消费者应该积极怀抱互联网所带给人们的一切便利,享受科技成果,克服既有问题,接受跨文化传播中产生的问题并携起手来克服其弊病,在历史文明进程的图幅中,人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