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不止现象勿小视
新生儿呕吐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着众多可能的病因。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深入了解新生儿呕吐的各种表现和原因。
一、新生儿呕吐的表现有哪些呢?
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溢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大部分新生儿在婴儿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并非真正的呕吐,而是由于新生儿食管发育不完全导致的。还可能因为吞咽动作不协调,早产儿或神经系统有问题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喂养不当也是导致新生儿呕吐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新生儿呕吐的四分之一。咽下综合征则占六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胃内出血、药物作用以及感染等原因导致的呕吐。这些症状都可能表现为吐奶或吐水,因此了解这些症状的表现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至关重要。
二、新生儿呕吐不止怎么办?
面对新生儿呕吐不止的情况,家长首先不要惊慌。首先要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果呕吐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如果只是单纯的呕吐,可以尝试调整喂养方式,保持喂养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过度喂养。还要关注孩子的体位变化,尽量避免在喂奶后立刻改变体位。
三、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喂养不当、胃粘膜受刺激、胃肠道功能失调等。一些疾病如胃穿孔、迷走血管压迫食管等也可以引起呕吐。感染也是常见的原因,无论是胃肠道内还是外的感染,都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呕吐。药物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刺激胃粘膜引发呕吐。遗传因素和胃肠道发育畸形等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呕吐。
四、面对新生儿呕吐,家长应该怎么做?
8、新生儿肝炎
在我国,新生儿肝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多种病原体均可引发新生儿肝炎,其中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包括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除此之外,菌类如李司忒菌、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等以及弓形虫、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等也可导致新生儿肝炎。这些感染大多发生在胎内分娩时,母婴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新生儿肝炎通常起病缓慢且隐匿,症状包括黄疸、发热、肝大、呕吐、食欲低下、体重不增等。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呕吐,但少数可发展为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甚至出现重症黄疸、大便呈陶土色、肝脾肿大、腹水、大出血和肝昏迷等严重症状。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常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主要症状包括腹胀、腹泻、呕吐和便血,感染中毒症状严重,重者可能并发败血症、休克、腹膜炎和肠穿孔等。X线平片检查可见肠道普遍胀气、肠管外形僵硬等特征性征象。近年来,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变得尤为重要,对门静脉积气、肝内血管积气、腹腔积液和气腹等的检测比X线更为敏感。
10、胃食管返流
许多新生儿都经历过返流现象,但仅有1/300~1/1000的新生儿表现出明显症状。这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发育不全有关,有时与食管裂孔疝并存。超过90%的患儿在生后第一周内出现呕吐,常在平卧时发生。呕吐物主要为乳汁,不含胆汁。长期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溃疡。对于喂养方式,现在推荐少量多次喂养,以减少胃内容物,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如果没有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大多数婴儿在出生数月后自愈。
......
过敏性疾病
小儿对某些药物、牛奶蛋白、豆类蛋白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等症状。对于新生儿来说,牛奶蛋白过敏尤为常见。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生后的2至6周开始出现,主要的表现是喂给牛奶后24至48小时内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大便中会含有大量奶块和少量粘液,甚至可能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的情况。一旦停用牛奶,呕吐就会消失。
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
这个病症的发生率约为1/3000至1/4500,早产儿约占其中的1/3。该病分为五种类型,其中Ⅲ型最为常见,占全部患儿的85%至90%。由于胎儿食管闭锁,无法吞咽羊水,母亲可能会面临羊水过多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出现呛咳、青紫、吸入性肺炎,甚至发生窒息。下鼻胃管时可能会受阻或由口腔内折回。通过X线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鼻胃管受阻的情况,并了解盲端位置。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以经导管注入碘油造影,这样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闭锁部位,并观察是否有瘘管存在。但摄片后,必须及时抽出碘油,以防吸入气管。目前手术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诊断的延误。对于可疑的患儿,在产房内及时下鼻胃管或许能带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手术存活率。
膈疝
膈疝的发生率在国内为3.1/1000,国外为1/2200。临床分为后外侧膈疝、胸骨后疝和食管裂孔疝。其中后外侧膈疝最常见,占所有膈疝的70%至90%,多发生在左侧。它常伴有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发育不良等。出生后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呼吸急促和紫绀。如伴有肠旋转不良或进入胸腔的肠曲发生嵌顿,则表现为剧烈呕吐,严重时全身状况会迅速恶化,病死率较高。查体可见上腹部凹陷呈舟状,并有反常呼吸。通过X线检查可以确诊,胸腔内可见充气的肠曲和胃泡影。对于后外侧膈疝,应急症手术治疗是必要的。但由于常合并其他畸形,死亡率仍然较高。
食管裂孔疝
这是一种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使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分为滑动疝、食管旁疝和混合型。大约85%的患儿在生后第一周会出现呕吐。呕吐物为乳汁,可能含有棕色或咖啡色血液。有时会引起继发性幽门痉挛,与幽门肥厚性狭窄相似。部分婴儿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滑动疝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自行消失,一般采用体位疗法进行治疗。但对于严重贫血、生长障碍、胸腔内胃泡较大或食管旁疝的患儿,主张手术治疗。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钡餐发现膈上胃泡影或胃粘膜影即可确诊。
肥厚性幽门狭窄
这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足月儿,有遗传倾向。呕吐始于生后第二周左右,逐渐发展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水和奶块,量多且有酸臭味。每次喂奶后不久或喂奶过程中就会发生呕吐。尽管患儿食欲良好,但反复呕吐导致体重不增,大小便减少。腹部检查可见明显的胃型和顺逆方向的胃蠕动波。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外侧可触及橄榄大小的坚硬肿物。近年来,超声检查有取代钡餐检查的趋势,可以直接确诊肥厚性幽门括约肌。诊断明确后即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幽门前隔膜
这是一种较少的先天发育异常。隔膜多位于幽门附近1.5至3cm处。多数隔膜中央有孔,无孔隔膜会导致上消化道完全梗阻的症状。隔膜孔较小时,新生儿期就会开始发病,表现为进食后喷射状呕吐,呕吐内容和性状与肥厚性幽门狭窄相似。但腹部触诊无法触及肿物,钡餐检查也见不到幽门管延长、弯曲及十二指肠球压迹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特点。本病需手术切除隔膜。
胃扭转
24、先天性肠闭锁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大约占据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比例,男婴的发病率高于女婴。这种病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千五百至千分之二。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更容易受到影响,占比达到一到三成。肠闭锁可以发生在肠管的任何部位,其中回肠最为常见,占据一半的病例。十二指肠闭锁也占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而空肠较少见,结肠则罕见。部分患儿还会合并其他畸形,如食管闭锁等。根据闭锁部位的高低,症状有所不同。发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称为高位肠闭锁,多为膜型,高位时常常伴有羊水过多的情况。随着喂奶次数的增多,患儿呕吐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反复呕吐。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大多数呕吐物内均含有胆汁。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方法,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采取措施,积极诊断和治疗。
25、肠狭窄
肠狭窄相较于肠闭锁较为少见。多数为膜型狭窄,其中十二指肠发生最多。狭窄发生的部位越高,症状出现得越早且越显著。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胀,多数呕吐物中含有胆汁。高位肠狭窄上腹部膨隆,可见胃液蠕动波。低位肠狭窄则全腹胀,伴有肠型和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钡餐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积极改善患儿的一般状况,并尽快进行狭窄部分切除术。
26、肠旋转不良
肠旋转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占国内消化道畸形的第四位。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新生儿期,其中70%以上发生在低出生体重儿。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于肠旋转中止于任何时候都可能引起肠旋转不良。由于中止旋转的时机不同,新生儿期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盲肠位置的异常、小肠扭转、结肠扭转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少数病例可无症状,多数症状出现于新生儿时期,主要表现为高位不完全梗阻症状。如不及时手术,短期内可能导致死亡。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进行手术探查和治疗。
27、胎粪性腹膜炎
《深入解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潜伏性肠梗阻与肛门直肠畸形》
在新生儿期,一些特殊的消化道问题可能会出现,其中包括潜伏性肠梗阻和肛门直肠畸形。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对于潜伏性肠梗阻,这是一种出生时肠穿孔已闭合但存在肠粘连的情况。这种肠梗阻会在生后反复发作,表现为肠梗阻的症状。腹部X线片可见钙化影。对于轻症,可以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方式缓解症状。但如果出现气腹或症状无法缓解,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生率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这种病症是由于结肠末端肠壁肌间神经丛发育不全,导致无神经节细胞,使受累肠段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并狭窄。这会导致粪便堆积在近端结肠,使狭窄以上肠壁扩张、增厚,形成巨大结肠。不同类型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肛门及直肠畸形是新生儿期发生率最高的消化道畸形。这种畸形包括肛门狭窄、肛门膜式闭锁、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和直肠闭锁等类型。临床表现因畸形的形式、是否合并瘘管或其它畸形而异。对于肛门直肠闭锁的患儿,生后无胎便排出,逐渐出现低位肠梗阻的症状。诊断后,根据闭锁的类型和位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扩肛等。
新生儿呕吐不止可能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或先天性肠闭锁的症状。这两种病症都需要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多发生于早产儿,患儿会有吃多少吐多少、流口水、喂乳后呛咳等症状。而先天性肠闭锁则表现为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中有胆汁或胎便。这两种病症都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的消化道问题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该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医护人员也需要对这些病症有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服务。三、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这是一种由于胚胎发育不良或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患儿肛门完全闭锁。部分患儿可能合并直肠前庭瘘、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男孩还可能合并直肠膀胱瘘等畸形。如果新生儿在进奶后的3-4天内没有排便,出现腹胀和呕吐,且吐出的物质从乳汁、胆汁转变为粪便,应检查肛门。若诊断为直肠闭锁,则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四、幽门痉挛:其呕吐特点为不规则间歇性呕吐,每次呕吐量不多。随着孩子的成长,呕吐情况会逐渐减轻,且不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影响。在呕吐严重时,可以适量服用阿托品溶液进行缓解。
五、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这是由于小儿幽门周围的肌肉过于肥厚造成的。主要症状为出生后头两周内的食欲旺盛,但在生后的2-3周时,会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隔夜的奶,但没有胆汁。呕吐症状会随月龄增长而加重,导致患儿体重逐渐下降。此病也需要手术治疗。
六、先天性巨结肠:其病因是直肠肌肉间的神经节细胞缺损或发育不良,导致直肠上部的结肠扩大。患儿最初会出现腹胀,之后发生呕吐,先吐出的是奶汁、胆汁,之后是粪便。当腹胀严重时,需要灌肠才能排便。在粪便积存时,患儿会呕吐,排出后呕吐即消失。诊断需要依靠直肠测压或钡灌肠x光照相,治疗方法则视病情而定,可以选择保守疗法或手术。
新生儿呕吐的相关检查与应对方式:
一、了解病史
对于新生儿呕吐,了解病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呕吐出现的时间、呕吐物的性状、呕吐的特点以及其他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生后1-2天内出现的呕吐可能与咽下综合征、消化道畸形等有关;3-7天出现的呕吐可能与幽门痉挛、胎粪排出延迟等有关;7天以上则多与感染、喂养不当等有关。
二、观察体征
体征也是诊断新生儿呕吐的重要依据。例如,持续腹胀可能提示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右上腹肿块可能提示幽门肥厚性狭窄;便秘、腹胀、肠形粗大、下腹部粪块多可能提示先天性巨结肠。
三、辅助检查
对于难以诊断的情况,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X线检查、钡剂检查、食管检查等。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四、新生儿呕吐的治疗方法
1. 西医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喂养方法,如使用奶嘴孔大小适当的奶瓶,喂奶时保持一定倾斜,以防小儿吸入瓶内空气。喂奶后,将婴儿抱起伏在肩上,轻拍背部,使空气通过打饱嗝排出。禁食、洗胃、胃肠减压等方法也可以视病情选择使用。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阿托品溶液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以上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生儿呕吐的一些常见原因以及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新生儿呕吐的情况,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解痉止吐:针对胃食管反流,我们采用胃动力制剂或解痉剂进行治疗。当诊断为幽门痉挛时,运用解痉挛药物如阿托品,每次喂奶后15分钟给予,初始剂量为每次5-10滴,根据反应逐渐增加至控制呕吐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如用药后婴儿出现脸红,表示药量过大,需适当减少。对于幽门肥厚的情况,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体位调整:对于呕吐的婴儿,我们需将其头部和上身抬高约30°,有助于缓解呕吐。
水、电解质平衡:呕吐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及时纠正至关重要。
病因治疗:深入了解并处理呕吐的根源是关键。对于喂养不当的婴儿,应避免过量空气吸入,喂奶后需竖抱并轻拍背部。需要手术治疗的外部疾病,手术时机依据具体病情来定。对于消化道或其他部位感染,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采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等止血药物。对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高压,使用20%甘露醇等药物,颅内占位病变则考虑手术治疗,脑积水则进行引流。
新生儿呕吐的危害:
新生儿频繁、剧烈的呕吐可能引发大量消化液丢失,由于他们对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呕吐物可能吸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家长应关注新生儿是否有其他消化道症状或全身症状,如腹痛、腹泻、胎便排出延迟、便秘、便血等,或精神状态、食欲、生长发育、发热、哭闹等,如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时间的呕吐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对于新生儿呕吐,小儿推拿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深受家长欢迎。推拿治疗主要针对的是新生儿仅表现胃内容物呕吐的情况,多数为刚进食的乳汁或未消化的奶块。经过数次推拿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都会明显减轻。